DR. COCHARD
  • Home
  • PRODUCT COMPASS
    • Superior Aromatherapy Essential oil Series
    • Pobébé Series
    • Floral Skin Care Series
    • Health Supplement Series
  • 产品导航
    • 顶级芳疗精油系列
    • 妈咪宝贝儿洗护系列
    • 花研保养品
    • 全家健康养护系列
  • 產品導航
    • 頂級芳療精油系列
    • 媽咪寶貝兒洗護系列
    • 花研保養品
    • 全家健康養護系列
  • TOP Sellers
    • 销售冠军
    • 銷售冠軍
Picture

十二種寶寶常見肌膚問題Solutions
​

Picture
寶寶肌膚嬌嫩可愛,但表皮厚度只有成人的20~30%,皮脂層比較薄。
天然保濕因子(NMF)也較少,皮膚整體結構還不完全。
使得嬰兒肌膚的觸感比起成人軟嫩,但敏感且防護力也比較差。
嬰兒肌膚的水份含量比起成人要高,因此嬰兒的皮膚更須注重保濕和照顧。
​
新生兒皮膚上出現疹子是很常見的,但大部分皮膚問題都是良性的。
如果你無法判斷寶寶得的是不是良性皮膚病,應該聽從醫生的意見。
如果寶寶在出現皮膚症狀的同時還出現發熱、哭鬧等異常表現,就要馬上去醫院尋求幫助。
DR. COCHARD 提供一些寶寶常見肌膚問題的處理,可供爸爸媽媽在家日常照顧的方案。

Picture

​1. 粟粒疹
  • 症狀表現 : 多於出生後不久開始出現。新生兒常見的皮疹之一,多發生在
              寶寶的額頭、鼻尖、鼻翼及面頰部等位置,直徑約1~2毫米,為針尖大小,呈黃白色顆粒狀。
  • 引發原因 : 由於皮脂腺堆積阻塞而引起的,可自行消退。
  • 寶寶反應 : 不痛不癢,無特殊反應。
  • 照顧方式 : 無需治療,大約在1到3 個月左右會消退

Picture
 2. 尿布疹
  • 症狀表現 : 在新生兒尿布覆蓋區的疹狀物,通常發生在下腹部、臀部、生殖器、大腿皺褶處的發紅或小腫塊。
  • 引發原因 : 
           1. 長時間未更換溼透的尿布,尿液會分解而損傷皮膚,潮濕
               也會使皮膚脆弱。

           2. 大便後也未馬上更換,糞便中的消化劑會侵襲皮膚。
  • 寶寶反應 : 不適、疼痛或哭鬧
  • 照顧方式 : 
  1. 經常更換尿布,避免潮濕,排便後馬上更換尿布,使皮膚保持乾燥
  2. 使寶寶側躺,解開上側尿布膠帶,露出部分臀部肌膚,以保持患部通風
  3. 清潔寶寶患部後,保持乾燥後,使用Dr. Cochard寶貝兒護膚膏,抹上薄薄一層保護層,隔離刺激。


Picture
Picture
3. 悶出來的痱子
  • 症狀表現 : 在皮膚摺疊處,如手肘、腋下、膝蓋窩、鼠蹊部,或臉上、下顎、前胸、上背等,還有小嬰兒包尿布的部位,出現紅色突起的小疹子。發疹部位皮膚發紅,嚴重時有組織液的滲出,天氣熱或穿太多時會更明顯。
  • 引發原因 : 新生兒汗腺尚未成熟,體溫調節能力差,皮膚汗管出口被阻塞,無法正常排汗,汗液滯留於皮膚上,引起汗腺周圍發炎。
  • 寶寶反應 : 一顆顆紅色的小痱子,又癢、又疼、又腫,尤其是當衣物摩擦疹子時。
  • 預防及治療 : 照以下做法處理,隔幾天症狀會自動消退
  1. 不能給寶寶穿過多衣物,就算天氣冷也不能包裹太嚴實
  2. 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3. 常流汗時,可以用濕布多擦拭患部後,保持乾燥,避免汗液停滯皮膚。為避免衣物摩擦痱子處,嚴重時可用一層薄薄的Dr. Cochard 寶貝兒護膚膏,短暫隔離外部刺激後,保持患部涼爽。
  4. 盡量不使用痱子粉,無法治療痱子,通常用於預防痱子,或是使寶寶舒適,含滑石粉的痱子粉,容易被寶寶吸入口鼻,含玉米澱粉的痱子粉,較易吸水,加上悶熱的環境,細菌或黴菌容易孳生,此外吸水後粉體滑順度會降低,舒緩皮膚摩擦的效果也就下降。(痱子粉容易造成寶寶意外大量吸入的危險,原因是大人使用不當,或是寶寶取用玩耍,請千萬小心)

4. 血管瘤
  • 症狀表現 : 常見不規則塊狀紅斑,有些血管瘤則高於皮膚,呈突起的塊狀,摸著軟軟的。可以發生在身體上任何一個位置,臉、頭皮、四肢等,甚至內臟。按照發生於皮膚的深淺可分為草莓狀血管瘤(60%)﹑海棉狀血管瘤(15%)﹑混合型(20%)。
           草莓狀血管瘤(微血管型血管瘤):位在表淺皮膚層,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顏色鮮               紅的鼓起,邊界明顯,大小通常0.5cm到4cm,但有時很大。病程可略分為三個時期:
  1. 快速成長期 : 出生時不很明顯,只是小紅斑或可見皮膚上的擴張小血管,二個月時變大,之後成長快速,六個月時變得最大,變成界限明顯鮮紅色鼓起
  2. 靜止期 : 約一歲開始,會停止長大保持固定大小,可能是數月到數年
  3. 消退期 : 血管瘤顏色開始變淡,接著會慢慢纖維化萎縮變小,約90%的孩子在九歲前會完全消失
           海棉狀血管瘤: 位在皮膚較深層,由較粗的血管組成,可見鼓鼓的腫瘤,色澤可能正常或偏藍色,
              摸起來則是軟軟的,醫師會利用超音波幫忙診斷,海綿型為主之血管瘤則不易消退。
           混合型血管瘤: 有微血管及較粗的血管組成,其特性是兩者的混合。
  • 引發原因 : 由血管組織增生發生的腫瘤稱為血管瘤,血管瘤大部分屬於先天性。
  • 寶寶反應 : 寶寶常見的草莓狀血管瘤,大部分不會有不舒服反應。
  • 照顧方式 : 建議和你的醫師討論,血管瘤因為在頭幾個月變化很快,所以必須密集觀察。大部分是良性的,不需要特別處理,7~9歲時會完全消退。如果位於關鍵位置,影響到生理機能(如在眼皮影響視力、嘴唇口腔影響進食),或影響美觀的部位,才需要考慮接受雷射、開刀等治療。
Picture

5. 良性的新生兒毒性紅斑
  • 症狀表現 : 新生兒時期相當常見,會自然消退的紅斑,出生3 天左右發疹。身體和四肢發生大小不定的紅斑,中央有一摸起來稍硬且凸出的淡黃色小丘疹或膿皰。
  • 發病原因 : 病因不明,可能是母體內分泌的激素經胎盤或乳汁進入新生兒機體內引起反應所致,但是目前無任何醫學根據。
  • 寶寶反應 : 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 照顧方式 : 這種疾病不必治療,只要保持皮膚衛生清潔,適度的保濕,一般約在一至二週內消退。為維護皮膚的保護機能,肌膚略乾的寶寶,可使用一層薄薄的DR. COCHARD寶貝兒嬰兒乳液。嬰幼兒本身的排汗及熱調節能力都未能完全作用,不要把他包得密不透氣,避免更嚴重。

Picture
Picture
6. 脂漏性皮膚炎 (濕疹的一種)
  • 症狀表現 : 新生兒會在頭皮、眉毛、耳朵後面等處出現的結痂與發紅,嚴重時面部、身體也會結痂,皮膚紅腫,是濕疹的一種,屬非感染性皮膚病,數月後會緩慢消失。
  • 發病原因 : 患部通常發生於產生大量油脂的皮脂腺,可能與皮脂腺分泌過多有關。
  • 寶寶狀態 : 輕微症狀並不會搔癢,嚴重時,寶寶會感到癢,不舒服。
  • 照顧方式 : 洗澡前在寶寶頭上先塗點DR. COCHARD 寶貝兒嬰兒按摩油,等痂皮軟化後再輕輕抓洗,此時頭髮通常也會跟著脫落。兩頰和耳後常用溫水清洗,痂皮如已鬆動可用手輕輕剝掉。若皮疹向孩子的頸部皮膚、身體皺褶處皮膚擴散,皮膚將非常紅癢,就需要帶寶寶上醫院就診。

7. 接觸性皮膚炎 (濕疹的一種)
  • 症狀表現 : 反覆接觸刺激性物質後,幾小時內出疹,有時會搔癢,或伴有小水泡,嚴重時有組織液的滲出,通常在不接觸刺激物後好轉,尿布疹其實也是一種接觸型皮膚炎,長時間在汗水、糞便、尿液的接觸下,再加上摩擦的刺激引發。
  • 發病原因:和刺激性物質反覆接觸引起,例如:最常見的是孩子的唾液,另有牙膏或漱口水的添加劑(引起口腔周圍出疹)、沐浴肥皂泡、某些食物、醫藥和人工合成纖維等。
  • 照顧方式:找出孩子接觸的過敏物質,通常在不接觸刺激物後好轉。

Picture
8. 異位性皮膚炎 (濕疹的一種)
  • 症狀表現:典型位置,在臉上、脖子、耳朵後面、四肢關節彎曲處、如手肘附近、膝蓋與腳踝附近。每個寶寶異位性皮膚炎的輕重程度不一,一般的症狀為在皮膚上會起紅疹、脫皮或發癢。
  • 發病原因 :
  1. 遺傳因素:寶寶的家族有氣喘、過敏性鼻炎或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
  2. 環境因素:居家環境中,有太多毛布、太潮濕等,太多過敏原,如塵蟎、灰塵、黴菌,也會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產生。
  3. 飲食因素:海鮮類(如蝦、螃蟹)、堅果類(如花生、核桃),或牛奶等,容易誘發過敏性皮膚炎。餵母乳的媽媽若有吃上述食物,也容易造成寶寶異位性皮膚炎。
  4. 其他因素:天氣太熱,容易流汗,汗液會卡在肘窩、膝窩的地方,而刺激皮膚產生發炎;太冷時,皮膚變得乾燥,也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可能。也與孩子皮膚的免疫系統有關,可能有金黃葡萄球菌等細菌寄生在皮膚導致。
  • 寶寶狀態:輕微時,不會癢到影響生活,但有些紅疹往往會讓小嬰兒癢到會用手抓到破皮、流血,甚至會引發急性發炎,也會讓寶寶不安、躁動、不易入眠。
  • 照顧方式:
  1. 門診治療:醫師通常會給予口服及外用藥物治療。口服藥物屬於抗組織胺,可抑制搔癢。外用藥則以含有類固醇的藥膏為主,具抗發炎作用。若寶寶較嚴重,有傷口或流出滲透液,就需要使用抗生素藥物,以抵抗細菌感染。類固醇分好幾級,醫師會根據寶寶的症狀給藥,狀況不嚴重,可給予含類固醇少一點,功效較弱的藥;嚴重的用藥效強一點。
  2. 肌膚保養、飲食與環境 : 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與照顧,須要長時間並養成生活習慣。從肌膚保養與保濕、飲食及居家環境開始著手:
  • 肌膚保養與保濕:  重視肌膚保濕。皮膚過敏的原因之一,就是皮膚的保護屏障功能不好,無法對抗外來東西,所以肌膚的保濕很重要。冬天洗澡時,水溫不要太高,沐浴乳不要使用含有香精、防腐劑等化學合成物質,可以選用DR. COCHARD 媽咪寶貝兒柔膚沐浴露,若患部皮膚已有發炎,最好不要用肥皂或清潔液,以清水洗淨即可。洗澡後,勤勞的使用DR. COCHARD 媽咪寶貝兒嬰兒乳液 (不要選擇添加太多化學合成物的乳液),塗抹患部,臉部與全身,我們的乳液較不厚重,不必擔心為寶寶受傷的肌膚帶來負擔,早上起來為寶寶再用乳液塗抹上患部即可。夏天盡量洗溫水澡。夏天浴後使用DR. COCHARD寶貝兒嬰兒乳液,只需塗抹全身較乾燥之處即可。
  • 環境 :
  1. 家中不要使用容易滋生塵蟎的裝飾,如地毯、草蓆、榻榻米、毛絨及布窗簾等,窗簾可換成百葉窗。盡量不養寵物,以減少來自動物的過敏原。寢具最好二星期清洗一次,並使用60度的熱水清洗。也可利用防蟎寢具及除蟎吸塵器,減少塵蟎附著。
  2. 家裡少用芳香劑、蚊香、樟腦丸等物質,以減少受外在刺激的機會。
  3. 家中濕度保持在40%~60%之間。氣候潮濕容易過敏,容易產生黴菌,刺激皮膚。亦可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灰塵黴菌生長。
  • 飲食 :
  1. 寶寶餵母乳最好,沒有辦法餵母乳,可給予水解蛋白奶粉。
  2. 餵母乳的母親盡量不要食用會造成過敏的食物。在給予寶寶副食品時,也盡量減少會引發過敏的食物。
  3. 寶寶可食用副食品時,每一次只添加一種副食品,看看寶貝是否對此過敏,若有過敏症狀,可停止給予二個星期,查看過敏有無改善。
  • 其他 :
  1. 夏天居家溫度保持在26℃~28℃間,保持涼爽,流汗後,以毛巾擦拭汗水,或清水清洗。冬天避免讓寶寶穿太多衣物或處於寒冷、乾燥的環境中太久。
  2. 穿著棉質、透氣的衣服,不穿羊毛衣、化學纖維等的衣料,避免穿粗糙、過緊的衣物。清洗衣物時,選用天然清潔劑。多用清水洗過一次,減少殘餘化學物質。
  3. 定期幫寶寶剪指甲,避免因皮膚搔癢而抓出傷口

    3.   可抽血檢查過敏原 : 經由日常的肌膚保養與環境飲食的控制,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有良好的控制,但是復發性仍是有可能,若經上述做法後,寶寶的異位性皮膚炎仍嚴重反覆發作,建議可以抽血檢驗,找出真正過敏原,才能知道改善的方向。


9. 蚊蟲叮咬
  • 症狀表現:每一種蚊蟲叮咬的特徵不同,例如被跳蚤叮咬,症狀呈現如蕁麻疹類似的小腫塊, 除了一般居家被蚊子咬,到戶外還有小黑蚊、跳蚤、恙蟎、壁蝨的叮咬,毛毛蟲皮膚炎、隱翅蟲皮膚炎…等問題。蚊蟲叮咬也是會導致皮膚產生過敏反應。蚊蟲叮咬的丘疹性蕁麻疹(色素沉澱,而形成紅豆冰)就是一種過敏反應。以蚊子為例,蚊子吸血時,會分泌含有多種蛋白質的唾液進入皮膚。當皮膚對這些蚊蟲分泌的蛋白質產生過敏反應,就會形成丘疹性蕁麻疹。小朋友身上有些遍佈分散的紅腫,其實是過敏原經過血流擴散,陸續引起的過敏反應造成。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過敏程度也有差異,過敏嚴重的,丘疹數量就會比較多,有的人甚至會起大水泡。
  • 寶寶狀態:每個孩子對蚊蟲叮咬的反應過敏程度不同,多數只有輕微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症狀,需要急診處理。
  • 照顧方式:若疹子很癢或痛時,可用冰塊冰數來減輕臨床症狀。如奇癢無比,可就醫,給予口服的抗組織胺及外用的類固醇藥膏。
           如果孩子被叮咬後出現下列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生協助 :
  • 突然呼吸困難
  • 虛弱、虛脫或失去知覺
  • 全身蕁麻疹或騷癢
  • 眼睛、口唇或陰莖等部分明顯腫脹,使孩子困難的去看、吃或排尿

Picture
10. 傳染性膿痂疹
  • 症狀表現:常發生在鼻子周圍的接觸性細菌感染,也可能於軀幹、四肢,膿痂疹分兩型:
  1. 非水泡型膿痂疹 : 剛開始時,病灶可能有疼痛或癢感,主要可見到在鼻子、嘴巴周圍有金黃色的結痂,看起來很像乾掉的蜂蜜黏在皮膚上,非水泡型膿痂疹較常見。
  2. 水泡型膿痂疹:剛開始可能是很淺、很薄的清澈水泡,但內容物很快變得黃濁,形成膿包。這些水泡很淺,稍一撥弄,很容易就破掉。破裂後形成黃色痂皮,故稱之為膿痂疹。同一時間可以看到紅斑、水皰、膿皰及痂皮等 不同時期的病灶是其特色。此型分布也是以臉上居多。
  • 發病原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此菌種最常造成嬰幼兒皮表的感染,尤其是傳染性膿痂疹最常見。此病偶而可由鏈球菌感染所致,鏈球菌通常不引起水泡,而是形成帶有硬殼的較大的瘡和潰瘍。
  • 照顧方式:​
  1. 保持孩子的指甲整齊乾淨。可避免皮膚破損引發細菌感染膿痂疹
  2. 其在嬰幼兒之間的傳染力也很強,須將孩子與其他孩子分開。
  3. 尋求醫師診療,輕微者,給予外用抗生素藥膏塗抹。較嚴重者或範圍較大者,可能給予口服抗生素。整個病程大約七至十天。一般不會留下任何疤痕,少數可能有暫時性的發炎後色素沈澱,慢慢會退掉。


11. 蕁麻疹
  • 症狀表現 : 新生兒身上出現一種大小不等,為紅色凸起疹塊,伴白色中心,會搔癢,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也可能只限於一區域,例如臉部。這可能是蕁麻疹,患病部位會改變,幾小時後出現在另一部位。
  • 發病原因 : 引起蕁麻疹的通常是過敏,這也許與寶寶的過敏體質有關。舉凡天氣熱、運動後流汗、壓力大、食物、昆蟲叮咬、植物、藥物、粉塵,甚至不明原因,都會引起蕁麻疹發作。
  • 寶寶反應 : 整個出疹過程可能約半天,兩到三天,或持續一週左右,除非反覆發作,一般不需要治療。因為患蕁麻疹時會發癢、腫脹,寶寶也許因此哭鬧。但需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發疹的同時伴有呼吸困難、眼瞼或嘴唇水腫,你應該立即帶寶寶就診。
  • 照顧方式:可以冰敷或洗冷水澡來暫時止癢。注意寶寶房間環境衛生,避免接觸過敏原,短期內避免接觸海鮮,寵物、花粉等,隨時注意寶寶衣物及室溫,避免寶寶體溫過高或太冷。

Picture
12. 玫瑰疹
  • 症狀表現:出現高燒,溫度在攝氏39至40度左右,通常持續3到4天,這種病最大的特性就是當發燒漸退時,出現玫瑰紅似的細小斑丘疹時,很快約24小時之後會消退。
  • 發病原因:常見的一種幼兒病毒接觸性疾病,好發於2歲以下的孩子。
  • 寶寶反應:小寶寶的胃口、活動力也都還好,可能有輕微的咳嗽、流鼻涕之類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有時因個人體質的關係,因高燒而發生熱性痙攣(多半是全身發作、兩眼往上翻白、四肢僵硬或抽慉、牙關緊閉),這是良性的抽筋,多半持續2-3 分鐘,不必驚慌。
  • 照顧方式:
  1. 醫學上,有些疾病一樣表現為高燒和出疹,例如川崎病、麻疹、德國麻疹等等, 少數特殊表現或不典型的病例,有時需做一些檢查,如血液常規檢查、小便檢查等和其他疾病作鑑別診斷,以免將嚴重的疾病誤以為是玫瑰疹。
  2. 具有傳染性,將寶寶和其他孩子隔離有發燒現象時,鼓勵多喝水,要穿輕薄的衣服,可讓寶寶洗溫水澡降溫,也可幫助寶寶循環系統,有助預防熱性痙攣。

  其他寶寶常見的皮膚問題,還有痣、新生兒粉刺、新生兒膿皰性黑皮病、胎記、水痘、脫皮症候群、念珠菌感染、德國麻疹等等。引發寶寶皮膚過敏或發炎的因素很多,家長須一一從生活起居細節中觀察,其中藥物過敏也常是因素之一,往往藥物一停止使用,寶寶馬上恢復正常,也有一些寶寶的皮膚過敏嚴重,後來不藥而癒,也找不出原因。所以爸媽需要更有細心和耐心去呵護處理,使寶寶重新容光煥發!
*美好延伸閱讀 : 寶寶肌膚居家照顧守則
Web Hosting by iPage
  • Home
  • PRODUCT COMPASS
    • Superior Aromatherapy Essential oil Series
    • Pobébé Series
    • Floral Skin Care Series
    • Health Supplement Series
  • 产品导航
    • 顶级芳疗精油系列
    • 妈咪宝贝儿洗护系列
    • 花研保养品
    • 全家健康养护系列
  • 產品導航
    • 頂級芳療精油系列
    • 媽咪寶貝兒洗護系列
    • 花研保養品
    • 全家健康養護系列
  • TOP Sellers
    • 销售冠军
    • 銷售冠軍